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宗族文化 >> 閩台傳統建築裝飾中的龍文化
詳細內容

閩台傳統建築裝飾中的龍文化

時間:2024-01-09     作者:李積慶【轉載】   來自:福建日報

李積慶﹒閩台傳統建築裝飾中的龍文化﹒《福建日報》2024年1月9日12版【理論週刊•文史】

□ 李積慶 文/圖

閩台地區盛行龍文化,這與其地域文化傳統密不可分。福建古爲百越地,閩人將蛇作爲圖騰,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閩”爲“東南越,蛇種”。龍與蛇關係緊密,一些地方至今還將蛇稱爲“小龍”。隨着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龍已逐漸成爲中華民族共同的圖騰。閩台地區因具有蛇崇拜的悠久文化傳統,使得龍崇拜擁有深厚的民衆基礎和社會影響力。

龍元素在閩台傳統建築中具有廣泛的應用,部分結構常被賦予龍的稱謂。例如,合院式建築中的廂房被稱爲“護龍”,三川門中的左門被稱爲“龍門”,屋架中的棟桁則被稱爲“龍脊”。

建築匠師會根據建築結構及審美需求,通過石雕、木雕、剪粘、彩繪、泥塑及交趾陶等多種裝飾手法,表現出升龍、降龍、行龍、坐龍、飛龍、團龍、蟠龍、雲水龍、穿花龍、戲珠龍等各種龍的形象。龍紋與雲頭、卷草、如意、花卉、萬字等紋飾結合,所形成的雲龍紋、草龍紋、如意龍紋、萬字龍紋等各種紋樣,被裝飾在建築中的各個部位,如龍柱、螭龍斗拱、鰲龍雀替、散水螭首、雲龍御路等,實現了實用功能與裝飾藝術的完美融合。

民間匠師總結出許多有關龍飾的技巧和經驗,如畫龍步驟有相應的口訣:“一畫鹿角二蝦目,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畫蛇身八火焰,九畫雞腳畫龍罷。”在雕塑瑞獸時,則有所謂的“啼龍笑鳳凸額獅”的要訣,即龍口需微張作啼吟狀,鳳施柳眉嘴含笑意,如此方能體現龍鳳的神韻,而獅子則需將額頭突出,以表現其威猛狀。

在普通民居中,一般不使用龍柱等大型裝飾物,而多采用如螭龍斗拱、鰲龍雀替等尺寸適中的龍飾物,在遵循禮制的前提下展現對龍的尊崇。如泉州楊阿苗故居的鰲龍雀替,龍的雙目神采奕奕。而廟宇、祠堂等公共建築通常設置有龍形脊飾、龍柱、龍虎堵等大型龍飾部件,旨在通過龍的高貴神聖形象,凸顯建築的規格與等級。

龍形脊飾是屋頂裝飾中最精彩的裝飾部分,閩台地區通常採用多重檐宇及豐富多樣的剪粘作品以增強其建築的華麗感。匠師將色彩斑斕的瓷片鑲嵌成各類立體造像,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視覺觀感,且歷久彌新,色澤不褪。相較於北方建築中常用的正吻裝飾,閩台傳統建築主要採用在燕尾脊設置一對相向而立的雙龍裝飾,儘管南北脊飾造型各異,但龍與鴟吻在屋頂上都被賦予了降雨降火、驅邪祈福的功能。

較爲常見的龍形脊飾有“雙龍搶珠”“雙龍拜塔”“雙龍拜三仙”等造型。如泉州天后宮和臺北三峽祖師廟中有“雙龍戲珠”脊飾,雙龍面向一顆光焰騰騰、象徵太陽的摩尼珠。而臺中林氏大宗祠和臺北大龍峒保安宮的屋頂則是“雙龍拜塔”脊飾,雙龍面向一個七層寶塔,有守護寶塔之意。

龍柱是雕花柱的一種,兼具承重實用與裝飾審美的功能。在沒有機器雕刻的年代,要打造一對精美的雕花石柱,往往需耗時數年,並且對工匠的技藝要求很高。龍柱造價不菲,因此一般都會被安排在廟宇建築中最顯眼、最重要的空間。臺灣早期的龍柱基本都是單龍盤柱樣式,一般是在大陸雕刻完成後經由船隻運往臺灣。如彰化縣鹿港龍山寺有一對清道光年間的龍柱,爲較爲罕見的乾坤交泰柱式。其柱身爲圓形,左公右母,左側龍柱爲升龍柱式,龍頭向下俯瞰;右側爲降龍柱式,龍頭昂首向上。雙龍皆蒼勁有力,堪稱臺灣寺廟龍柱中的清代精品。

清代中後期,隨着臺灣經濟的發展,閩粵地區的許多工匠到臺灣發展,來自惠安崇武的蔣馨、張火廣等家族的石匠群體是其中的代表。蔣氏家族聲名遠播,鹿港天后宮、彰化南瑤宮、南鯤鯓代天府等重要宮廟的龍柱都是由其創作而成,其造型多爲單龍降龍盤柱的樣式,採用鏤空雕刻,柱上裝飾有八仙、封神榜故事人物及魚、蝦、蟹、鰲魚等元素,具有典型的閩派風格。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閩台地區的許多祠廟建築形成了“處處有龍柱,柱柱是龍柱”的景象,雕刻越來越精美,形式越來越多樣。

龍虎堵是閩台傳統建築遵循建築空間秩序的體現。龍虎堵又稱“對看牆”,分佈在祠廟建築屋前步口廊之左右兩端,因常在左側裝飾青龍、右側裝飾白虎而得名,其起源於古代四象之說。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形成了蒼龍、白虎星象方位觀念。河南濮陽西水坡新時期時代遺址中有用蚌殼擺成的龍虎圖案,正是古人關於“蒼龍白虎”思想觀念的體現。

龍虎堵多見於閩南臺灣地區,其他地區較爲少見。早期的造型左右分別爲單龍、單虎形象,後來加入神話傳說或歷史典故等題材,形成了如“蒼龍教子、二虎遊林”“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畫龍點睛、爲虎醫喉”等圖案。以石刻居多,如廈門青礁慈濟宮、臺北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的龍虎堵有石雕“蒼龍教子”的圖案:其龍父在空中吐出龍珠,波濤中龍子現身,將登“禹門”,仰首接珠。包含望子成龍、教子有方、子承父業等吉祥意義。臺北艋舺龍山寺的龍虎堵則是比較罕見的交趾陶作品,作品釉彩絢麗,出自交趾陶名匠洪坤福之手。該龍飛翔於天,身附祥雲,龍嘴向海中吐水,作行雲布雨狀,海上則波濤滾滾。

惠安崇武溪底派的大木名匠王益順以擅長藻井製作而出名,在閩台兩地留下了多處藻井傑作。藻井由層層斗拱疊接而成,類似蜘蛛網,閩台匠師將其稱爲“蜘蛛結網”,也多有龍紋龍飾。如鹿港龍山寺戲臺有一處八卦藻井,是臺灣現存年代最早的藻井,由十六組斗拱五次出挑而成,十分複雜。結網至最上方有一箇中央平板,被稱爲“頂心明鏡”,上面有團龍彩繪,並有瀝粉貼金等工藝,富麗堂皇。

在所有龍堵形象中,螭龍在閩台傳統建築中出現最爲普遍。臺灣建築學家李乾朗曾指出,臺灣任何一座廟宇的螭龍都有百隻以上,僅臺北龍山寺就有五百隻以上螭龍。螭龍又叫“螭虎”,其造型千變萬化,既可做成斗拱、雀替、門印等建築構件,又可做成“螭龍團爐”“螭龍團字”等圖案。“螭龍團爐”或稱“螭虎圍爐”,以數只對稱的螭虎圍成香爐之圖,多應用於格扇門窗及石雕窗。“爐”既可理解爲香爐,也具有鼎的含義,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因此“螭龍團爐”具有國泰民安的寓意。“螭龍團字”以螭龍造型構成各種美術字,最常見者爲“福”“祿”“壽”“喜”等,北港朝天宮右過通門上有一副“功參造化”“德配乾坤”的“螭龍團字”。

鹿港龍山寺五門殿板堵有一對“螭龍八卦窗”,採用裡外雙面透雕工法,中雕刻兩隻鯉魚做成陰陽太極圖,雙魚外的圓形外框卦爻不同,左窗爲“先天八卦圖”,右窗爲“後天八卦圖”;四隻螭龍交錯環抱做成四象,螭龍外則爲八角形窗框,象徵八卦。八卦窗四邊撻角則由四隻蝙蝠(取賜福之意)填滿畫面,並有如意雲頭、卷草紋等裝飾,象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經含義。

在閩台傳統建築台基部分,還有散水螭首、雲龍御路等裝飾物。散水螭首因其具有封建特權象徵意義,故在普通建築中並不多見。臺南大天后宮原爲明寧靖王府,其正殿台基座下方嵌有四個散水螭首,雙眼圓睜,口中含珠。民間還有“龍生九子”之說,若將負碑的贔屓、屋脊的螭吻、門上的椒圖等其他“龍子”也納入考量,那閩台傳統建築裝飾中的龍文化可謂是異彩紛呈,難以盡述。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