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資訊頭條 >> 臺灣寫真:台大法學院舊址圍牆上的那些詩詞名句
詳細內容

臺灣寫真:台大法學院舊址圍牆上的那些詩詞名句

時間:2023-12-21 16:26:00     作者:路梅【轉載】   來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12月21日電 記者 路梅

從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到梁啓超的“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爲百世師”,再到胡適的“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近日,走在臺北老城區綠樹掩映的徐州路,路旁圍牆柱上鑲嵌的瓷板書畫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遂一探究竟。

繞到院牆大門前便可發現,此處是臺灣大學法學院舊址。據記載,校區建於日據時期的1919年,是日本人開設的“臺灣總督府臺灣高等商業學校”,1945年臺灣光復後,經過整並,1947年此處成爲臺灣大學徐州路校區,法律系遷入,後升格爲法學院,1999年又分設爲社會科學院及法律學院。

圍牆上的瓷板書畫,出自臺灣著名學者許介鱗擔任法學院院長期間(1996年12月至1999年7月)。通過爲數不多的公開資料可以看到,許介鱗提倡“漢字文化圈”,除了知識傳授,更致力於培養人的“真善美”,希望通過美化環境,潛移默化人的心靈。他從校園做起,邀請師生共同創作繪畫和書法作品,並自掏腰包製成瓷板,鑲嵌到學院外牆牆柱上。

近150塊瓷板中,一半是畫作,一半是書法,一根牆柱上一幅,交替排列。繪畫作品風格多樣,有國畫山水,也有油畫風景,有歷史建築,也有少數民族風情;書法作品則多是摘自古文詩詞的經典名句。當年這項舉措是何樣的盛況,如今已很難考究。但繞着總長約600米的圍牆漫步,仍可感知當時師生的文學素養及對中華文化的珍愛之情。

例如,師生們用《論語》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和《中庸》的“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表達治學態度;用朱熹《勸學文》的“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和《荀子•勸學》的“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勉勵學子珍惜時光、開闊眼界;用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李白《將進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傳達天下爲公的情懷與積極入世的態度。

對親情友情的珍惜和對愛情的嚮往,通過杜耒《寒夜》的“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孟郊《遊子吟》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和李商隱《北青蘿》的“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躍然瓷板上;“幹青雲而直上”“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則表達着對高潔品德的追求。

瓷板畫中,有臺灣少數民族抗日首領莫那•魯道與族人的畫像,以及表現臺灣少數民族與日本侵略者戰鬥的畫作,讓人想到許介鱗作爲臺灣第一位留日法政博士、政治學與日本殖民政治學者所持的觀點——他公開批判“日本政府推動臺灣現代化”的說法,反思日本殖民統治對臺灣的榨取,並主張臺灣人在思想上、心理上“脫殖民化”。

對於2022年臺灣爆發政治人物論文抄襲事件,曾任台大社科院首任院長的許介鱗公開發文表示,他已退休23年,見到論文抄襲事件,深感遺憾,“期盼教授們拿出學術良知,秉持學術客觀公正態度,勇敢面對處理之。”

多年前,法律學院和社會科學院從徐州路校區遷回台大校本部。如今,此地靜謐清幽,老建築被臺北市認定爲歷史古蹟。據報道,台大未來將在此設置國際政經學院,招收海內外高中生。

徐州路校區所在的臺北市中正區可謂臺灣的“政治權力中心”,台當局的主要公權力部門集中於此;早年間,許多臺灣政壇重量級人物在這裡的台大法律系就讀,離開校園後,各自影響着臺灣的發展方向。

今年7月1日,許介鱗在臺北逝世,享年90歲,台大政治系訃告盛譽其“風骨清峋”,昔日的學生和許多臺灣友人紛紛表達緬懷與敬佩之情。斯人已逝,圍牆柱上的瓷板書畫還在。不知曾經的畢業生們經過此地,是否還會駐足品味其中意境。(完)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