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掌上解讀 >> 清代漳浦“藍氏三傑”與臺灣
詳細內容

清代漳浦“藍氏三傑”與臺灣

時間:2023-08-29     作者:郭滿【轉載】   來自:福建日報

□ 郭滿 文/圖(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

“藍氏三傑”藍理、藍廷珍、藍鼎元是同出一門的漳浦藍姓畲族人。在清朝統一、平定、治理臺灣的進程中,“藍氏三傑”功勳卓著,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史詩,其英勇事蹟在閩臺兩地廣爲傳頌。實際上,清代官方檔案中不乏與“藍氏三傑”相關的史料記載,足以與民間故事相互補證,揭示出更多豐富的歷史細節。

平臺先鋒藍理

在故鄉漳浦,藍理的人物形象與“破肚將軍”的故事聯結在一起,對藍理的其他諸多事蹟卻語焉不詳。其實,藍理遠不止追隨施琅平臺的彪炳戰績。明末清初之際,藍理親身經歷清軍南下、三藩之亂等重大歷史事件,入仕清朝後以軍功起家,先後參與遠征策妄阿拉布坦、天津土地開發、漳浦鄉梓建設等事業中。藍理的生平事蹟鉅細靡遺地記錄在清朝官方檔案《清史稿本•藍理列傳》中。

根據《藍理列傳》記載,藍理力大無窮,膽氣過人,“虎頭燕頷,口可容拳,力舉八百斤,足追奔馬,能曳其尾倒行”,奠定了日後馳騁沙場南征北戰的基礎。藍理早年因事入獄,在摯籤決定生死的場合仍面不改色,直至耿精忠叛亂,藍理才被釋放。之後,藍理投靠清朝一方,出仙霞關向康親王面陳平閩計策,不久以軍功獲授建寧游擊、灌口參將。

時值閩督姚啓聖駐漳浦需索無饜,藍理怒而鞭打官差,被污以“虛兵冒餉、殺人”之名再度入獄。在獄中,藍理一直奏請出剿海寇贖罪,恰逢朝廷命令靖海將軍施琅平定臺灣鄭氏,經施琅保薦署右營游擊、前隊先鋒。在廈門練兵備戰期間,藍理士卒無端遭到施琅部將當街毆打,藍理據理力爭,把仗勢欺人的軍官在出征臺灣陣前斬殺以鼓舞士氣。

在征戰臺灣的戰事中,作爲先鋒官的藍理一馬當先,成就其“破肚將軍”的威名。與明鄭的首場對決發生在澎湖,藍理身先士卒負傷十餘處,忽被明鄭炮彈擊中腹部倒地,腸出肚外,血流不止,後在其弟藍瑤、藍瑗的幫助下處理傷口繼續戰鬥,最終贏得勝利。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藍理北上在趙北口偶遇康熙皇帝。康熙曾親視藍理傷口,聽其講述戰爭場景,特旨授神木副將。未久,藍理擢升宣化鎮總兵,旋即委調浙江定海、天津,後因舊疾復發解任還鄉。藍理並非空有武力的莽夫,對國計民生亦有關注。在鎮守天津期間,藍理看到京城米糧產量不足,而天津平原之區可堪開發,故而開鑿水渠灌溉成田數百頃,康熙將其頒賜藍理爲世業,稱爲“藍田”。藍理調任福建提督後由其弟藍珠赴天津管理田產。

賦閒在家的藍理因詢問家鄉父老疾苦並懲治不法胥吏爲群小所不容,被閩浙總督、巡撫彈劾後也不爲自己辯護,聲稱“天下官管天下百姓”,後經康熙特旨赦免死罪調北京入旗籍。晚年藍理以總兵銜協理北路軍務出征策妄阿拉布坦,因病回京,終年七十一歲。藍理兄弟四人,藍瑤未入仕途,藍瑗官至金門鎮總兵,藍珠累官至參將,且文武雙全,能誦讀《通鑑綱目》不遺一字。

藍理自入官場未曾向權貴卑躬屈膝,剛正不阿的人物畫像和性格特徵躍然紙上,並開啓了藍氏家族投身軍旅報國之路,其族侄藍廷珍在其薰陶下,從福建奔赴浙江藍理麾下。

治臺名將藍廷珍

位於漳浦縣湖西鄉的藍廷珍府第坐西朝東,面向臺灣,顯示其與臺灣之間難以割捨的歷史情緣。與藍理平臺後回大陸任職不同,藍廷珍參與到臺灣的治理之中,曾任福建澎湖協副將、臺灣鎮總兵,並推動了藍氏家族在臺中的拓墾事業。

藍廷珍得知藍理移鎮舟山,自請入伍練習騎射之術,頗得藍理器重,自定海營把總累遷溫州鎮標左營游擊。藍廷珍年輕氣盛,負責巡視外洋驅捕海盜,功績卓著,卻也爲其他不作爲的同僚忌憚,向閩浙總督覺羅滿保進讒言,藍廷珍險些被彈劾。恰逢關東大盜孫森等竊遼陽巨炮、戰艦逃逸海上,被藍廷珍擒殺,遂擢拔福建澎湖副將。未幾,遷至南澳總兵。

康熙末年,臺灣朱一貴事起,總督覺羅滿保委令統領水陸大軍,前赴征剿。藍廷珍率大軍先取鹿耳門,乘勝進攻安平鎮,遂克府治,並分遣諸將進復南北二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臺灣鎮總兵官,任內成就反對臺鎮移駐澎湖、掃平各地餘亂等功勳。

相較於藍理,藍廷珍奏摺檔案有不少得以保留下來,從中可以看出其不僅軍功卓越,在官場上的表現也變得遊刃有餘。現存官方文檔中,藍廷珍的首份奏摺是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上奏稱其姓名的字音與雍正名諱(愛新覺羅•胤禛)相同,懇請改名。雍正對此不以爲意,硃批:“不必從來只諱上一字,近來將下一字都要諱,覺太煩。”“況珍字於御諱總不相干,若書滿字他們都寫貞字,這還猶可,漢字何必改,你的名字朕甚喜歡,就是原字好。”故而未更改。

鑑於藍廷珍在臺灣善後事務上的功績,雍正元年特授福建水師提督,次年入京覲見恩賞有加。藍廷珍爲皇帝賞賜的御帽、翎子等物上謝恩折,雍正對藍廷珍顯然寄予厚望,稱:“你是忠心膽量漢子,不消說得若能操守如吳陞一樣,就是個千古的全人,着實勉之。”雍正方以“全人”勉勵藍廷珍,復又讓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手書藍廷珍,勸誡其操守尚有不足之處,作爲封疆大吏需潔身自好,不可爲眼前蠅頭小利所迷惑。

雍正皇帝在管束群臣上素有嚴苛之名,數次向福建督撫詢問藍廷珍的品性如何,是否遵旨克己奉公。在督撫看來,藍廷珍身爲武官操守確有不足,但對水師事務極爲熟練,在福建本地爲官也未曾瞻顧鄉情或徇私庇護已是難得。

藍廷珍主要治臺功績還體現在上折具陳臺灣軍事調整建議,從臺灣作爲七省藩籬的戰略地位出發,認爲增兵鎮守不僅可以確保臺灣海疆安定,對江浙乃至沿海地區均有益處。在臺灣任職期間,藍廷珍恪盡職守,悉心留意地方事務,定期向雍正彙報臺灣的雨水錢糧狀況,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後不斷向雍正皇帝保薦臺灣官員。

自雍正五年(1727年)始,藍廷珍的身體狀況時好時壞,福建總督業已向皇帝提舉新的水師提督人選,雍正七年(1729年)卒於官,年六十六歲,贈太子少保,諡襄毅。

或許是藍廷珍也意識到自己是武官出身,奏對往往詞不達意,因此就將才華橫溢的堂弟藍鼎元留在帳內襄助政務,是以藍廷珍許多公文全系藍鼎元捉刀完成,也據此撰寫《東征集》《平臺紀略》等著述。

籌臺宗匠藍鼎元

藍鼎元早年曾泛舟閩浙粵沿海,及至藍廷珍升任南澳總兵,藍鼎元上陳鎮守之法數千言,遂被延攬幕中。輔佐族兄藍廷珍平定朱一貴期間,藍鼎元遊歷臺灣南北,掌握全島地理形勢,方能協助藍廷珍出謀劃策,調度有方,迅疾平定亂局。

藍鼎元曾論及臺灣善後治理之策,建議在諸羅縣境內分設一縣,總兵不可移駐澎湖,後朝廷依其所言在諸羅析縣曰彰化、增設淡水廳稽查大甲溪以北防務、總兵官仍駐臺等,足見其“經世之良材”名號所言非虛。他着眼於長遠,將其治臺方略撰著成書,半個世紀之後仍被乾隆皇帝高度讚賞,稱“其言大有可採”。

對於臺灣歷史走向影響至深且遠的,是藍鼎元阻止了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在臺灣沿山地帶劃界封疆的計劃。在《論臺灣事宜書》中,他極力推動擴大墾殖規模,建議赴臺耕種者必須攜帶家眷,才能發放渡臺證明,改變了自施琅以來提倡的渡臺禁令,臺灣的性別比例得以逐漸改善。

藍鼎元家族開始遷居臺灣,他的長子藍雲錦帶領族人以“藍張興”爲墾號在阿里港定居,並借其家族平亂有功的政治勢力,在屏東平原北部的阿里港地區大力拓墾,將從湄洲朝天閣奉迎的三媽神像供奉於大墩莊店建廟,定名藍興宮,即現今臺中萬春宮。

藍鼎元先後被選拔至太學優貢生、分修《大清一統志》,大抵是書齋文字工作。雍正五年(1727年),藍鼎元獲得了爲政一方,將自己經世之學付諸實踐的機會。他向皇帝條陳經理臺灣、河槽、兼資、海運、鳳陽民俗土田、黔蜀疆域六件時務,雍正深爲賞識,特授其廣東普寧知縣,再兼署潮陽知縣。

藍鼎元到任後勵精圖治,革除吏敝,興學校,正風俗,秉公辦案,深獲民間愛戴。平反冤獄,嚴懲歹徒,令行禁止,吏治嚴明。還致力於復興學校,親自課經書,取締邪教,在潮陽改邪教祠爲棉陽書院。雍正六年(1728年),藍鼎元因“豁免漁船例金”忤逆上官,被羅織罪名,革職入獄。幸得當地士民爲其鳴冤,潮州知府和總督郝玉麟、巡撫鄂彌達等多方協助,保釋出獄。藍鼎元請求歸休,鄂彌達爲他上書申明受冤始末,遂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奉詔進京召見,命其署理廣州知府,並聘請他編纂《潮州府志》。藍鼎元於當年五月間到任,僅月餘便因病遽然亡故。

乾隆皇帝之所以時隔多年後再度提及藍鼎元的著作,是因爲臺灣爆發林爽文事件,乾隆意圖從中找尋治臺良方。值得一提的是,藍廷珍的孫子藍元枚在林爽文事件中奉命率兵前往臺灣平定,與其祖父同樣擔任臺灣鎮總兵一職。遺憾的是,藍元枚尚未在臺灣建功立業便不幸病故,讓乾隆皇帝發出“正當用人之際,藍元枚竟病故,諸事不順利,深切焦急”的慨嘆。

郭滿﹒清代漳浦“藍氏三傑”與臺灣﹒《福建日報》2023年8月29日12版【理論週刊•文史|讀史閱世】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